《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要目 | 法宝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主办。本刊依托法律出版社拥有的学术和实务优质作者资源,致力于推动法律学术与实务的融合,是学术精英与实务专家的共同平台。秉持中国法律“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之理念,关注社会、经济、民生的法治问题,检视法治缺失、疏失、减损、冲突,立足治理,提炼、激发、阐释法律思想,弘扬法律精神,凝聚法律智慧,研拟治理策略,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繁荣法学服务。本刊设有“对话”、“专论”、“思想”、“判解”、“影像”、“批评”和“策略”等栏目,为中国立法、行政和司法进步提供多元思考的智慧资源。本刊将立足大中华,结合两岸优势,关注四地动态,融汇法治精英,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两岸四地法律实务及法学交流和进步
《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要目
【特稿】
1.历史的回声
——纪念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十周年
作者: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首席大法官)
【对话】
2.推进严格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审控辩学四人谈
作者:颜茂昆;张相军;田文昌;陈卫东
【专论】
3.行政协议:跨越公私法界限的意思自治
作者:吕立秋(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
4.行政协议的创设与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
作者:贺小荣(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5.从特许经营协议探究行政合同的公私融合
作者:李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
6.我国PPP合同的几个主要问题
作者:于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7.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的经济法调整
作者: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8.行政协议案件适用合同法的问题
作者: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9.纠缠在行政性与协议性之间的行政协议
作者:麻锦亮(最高人民法院)
10.试论行政协议的识别标准
作者:杨科雄(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11.行政协议的纠纷解决路径与思考
作者:吕立秋(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
【思想】
12.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商事立法体系与商法通则立法研究
作者:范健(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商分立立法体例既有历史传统,更有现实需求。正值中国民法典编纂之际,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需要同步规划中国商事立法的体系化、法典化。实现中国商事立法的这一目标,现实路径是:首先制定中国《商法通则》,逐步完成中国《商事法律汇编》,最终实现中国商法典编纂。统筹考虑建立完备的商法制度,更有利于中国民法典编纂的科学性、实用性。
关键词:民法典;民商分立;商法通则;商事法律汇编;商法典
13.调查总结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编纂
作者:高其才;陈寒非(清华大学法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编纂应充分尊重并适当吸纳代表本国优秀传统的习惯法资源。调查总结民事习惯是当前民法典编纂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助于立法者们弄清民事领域客观存在的一些事实规范问题,而且是制定一部符合中国社会生活、基本国情及历史传统的民法典的必要条件。调查总结民事习惯需从立法、司法、人民调解及民众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认真总结归纳民事习惯被国家法吸纳、认可及运用的宝贵经验及有益资源,具体方式包括调查社会生活中的民事习惯、总结司法判例中的民事习惯、概括人民调解中的民事习惯以及归纳既有立法中的民事习惯四个方面。清末民初两次大规模民事习惯调查的组织经验和调查方法,对于当下民法典编纂中调查总结民事习惯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习惯;调查;总结;编纂
14.公堂文化、公正观念与传统中国司法礼仪
作者:范忠信(杭州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作为“礼义之邦”,传统中国在公务活动中很注重通过一定的程序或仪式来表达作为民族共同价值观的“礼义”,民族司法正义观也蕴含其中。在古代执法司法活动中的全部特殊符号装饰及形似表演、行礼如仪的成分,即广义的司法礼仪,实际上承载着全民族对公平、公正、公开等司法正义的追求。本文拟从八字衙门、悬鼓放告、包公黑脸、獬豸冠服、公堂拷跪、刑以兵威六大方面入手对传统中国执法司法礼仪进行简略梳理,并试图阐释或解读这些礼仪成分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特有的公平正义追求。
关键词:公堂文化;公平正义;司法礼仪;礼仪文化
15.以法律实施道德的可能性及其局限
——比较法视野下卖淫嫖娼的法律规制
作者: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法律所调整的各种人类关系中,性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性禁忌”的普遍存在使得相关讨论很难在超出抽象的法律条文阐释的事实和规范领域内展开。在我国,法学界关于卖淫嫖娼的讨论往往局限于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的条文作梳理或比较研究;而社会学界的相关研究也很少,而且基本上没有得到法学界的重视。本文围绕英国《伍尔芬登报告》和德囯卖淫合法化等主要立法讨论,分析“用法律实施道德”和“人的尊严”两种规范视角如何在事实层面产生了相似的效果,进而借助潘绥铭教授的相关社会学研究揭示了调和卖淫嫖娼规制之名与实、规范与事实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卖淫嫖娼;用法律实施道德;人的尊严;性禁忌;执法成本
16.人民陪审的两个“第三波”与司法群众路线
作者:唐东楚(中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陪审制度从清末引进至今,呈现了两个“第三波”:第一个“第三波”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扬弃了清末类似英美的陪审团制(第一波)、民国时期的参审陪审(员)并列制(第二波),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人民陪审”的理念和制度;第二个“第三波”始于2004年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苏,直至当下的改革试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陪审员制度化(第一波)的经验,吸取了“文革”后制度虚无化(第二波)的教训,有望成为人民陪审的跃升和高峰。比较这两个“第三波”的背景、思路、文本和实施后发现,党的群众路线和行政自上而下的推动始终是两条主线。为保证实效,当下改革应当改变行政推动和“配合法院”的模式,实现人民陪审员“从群众中来”对法院的“监督和分权”。
关键词:人民陪审;革命根据地时期;改革试点;两个“第三波”;实效保证;群众路线
17.信息自决权在我国的保护现状及其立法趋势前瞻
作者:赵宏(中国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信息自决权”的概念肇始于德国,其本质在于保障公民可自我决定于何时以及在何种范围内对外公开生活事实,尤其是向政府披露个人信息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有效避免信息化时代下监控国家产生的风险。而德国法也以此为起点,构建了系统的个人信息公法保护体制。我国尽管在私法领域已开始重视对他人侵扰个人信息的防御,但在公法领域对国家的不当干预和操控个人信息的行为却缺乏警醒。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私法保护之外,同样重视对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国经验对我国有相当启示,而对其基础理论的细致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在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法》上的立法判断和制度选择。
关键词:信息自决权;个人信息保护法
18.创新与知识私有的矛盾
作者:李斯特(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相关实证研究显示,长期以来认为知识私有产权是创新的前提条件的定见并不成立。创新的灵感和动机来自对新奇事物和实际问题的追逐,以及自由、平等的协作环境的促进。与定见相反,知识私有的产权秩序与创新的内在要求存在尖锐对立。代表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前者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由、平等协作的创新精神和环境,后者不可避免地要求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和伦理关系。因此成功的创新型企业都要小心地避开资本的控制,在内部抑制知识私有。现代大创新对集体协作的要求已经到了新的高度,企业的规模相应地扩大直至国家主持;青蒿素抗疟药物的研发,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的一条新路。
关键词:创新;知识私有;协作;市场;资本
【策略】
19.困境、改革与出路:从“三驾马车”到国家监察
——我国监察体系的宪制思考
作者:秦前红(中国政法大学)
20.共识与分歧:香港《基本法》解释问题的初步检视
作者:邹平学(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2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职能之商榷
作者:褚宸舸(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